中层领导法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中层领导的讲话法则(4)

世事知识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但有时对某些世事知识,人们却没有实践的机会或可能。比如你从甲地到乙地,对甲地的世事知识,你可能具备,而对乙地的,你可能就不具备了。但你却不能没有言辞的表达。怎么办呢?这就得学、得问。孔子有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国历来也有“入乡随俗”之说,到哪个地方,就要了解哪个地方的世事。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交际效果。照搬甲地的世事或不顾乙地的世事,都会自讨苦吃。

清洋务大臣李鸿章一次出访美国,在一家饭店宴请美方人士。开席前,他按中国世事讲了一番客套话:“这里条件差,没有什么可口的东西招待各位,粗茶淡饭,谨表寸心。”不想饭店老板却火冒三丈,认为李鸿章诋毁了饭店的声誉,非要其公开陪礼道歉不可。李鸿章的客套话,在国内是很普遍的,但美国却没有这样的习俗,老板冒火当然有理。

文化知识

文化是大文化,不是仅限于运用文字的能力,而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经济、法律等等。这些知识常体现为成语、典故、佳作、名言、警句之类。它最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开拓视野,从而使表达者的言辞更具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这种知识的获得,要靠孜孜不倦的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吸取,言辞的表达才会有不断的生命力。即如朱嘉所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997年2月28日,江泽民主席与全国政协港澳小组座谈时说:“大家知道我最近的工作很紧张,我就把莫扎特的音乐片子拿出来,放一下音乐,听他的舞曲;还有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我看了一本书,说他的第23钢琴协奏曲跟我们中国唐朝诗人杜牧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意境相近。因为我不懂音乐,我就把他的第23钢琴协奏曲拿出来听,看它和‘青山隐隐水迢迢’有没有点关系。果然,音乐跟诗词、文艺还是相通的。我的一个切身体会就是:活到老,学到老。”

江泽民的谈话,既是他丰厚文化知识的体现,又启迪每一个人,要不断地学习,随时引入自己言辞的“活水”。

长期担任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英语翻译的冀朝铸,从小到美国,缺少对中国文化的详细了解。周恩来对他说:“你是当翻译的,中国历史一定要熟悉。要多读历史书籍,才能当好翻译……你有时常作毛主席的翻译,毛主席最喜欢引用历史典故古代诗词,如果你不懂历史,不读诗词,就没法做好自己的工作。”为此,周恩来给冀朝铸开了一张长长的书单要他去读。经过几年锲而不舍的吸取,冀朝铸终以博闻强记在外交部闻名,以致有“老夫子”的雅称。人们每有不解之知识,常说:“去问问冀老夫子。”

专业知识

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行业,每一个行业都有专门的知识。一个人处在哪个行业,从事什么工作,应当具备本行业、本专业的知识。

专业知识的获得,一是靠学习,二是靠实践。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即使原来专业知识积累很厚的,在新的形势下,也会产生许多的盲点,如果不认真学习,既不利于自己的工作,更不利于本行业言语的交际。

1998年元宵节联欢晚会,江泽民问坐在身边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方明:“十五大我作的报告,你认为声音用得怎么样?”方明说:“很好,很好。”江泽民随即转向在座的人说:“有一次我作报告,一开始用力太大,音调太高,没有多久,噪子不行了。方明同志告诉我,演讲开始时声音要平缓、控制住。干什么都有学问,有技巧。”江泽民本身就是一位知识丰厚的人,但在演讲这一行当上,他仍虚心向专业播音员请教,并从中悟出教益。

前些年,美国间谍黎凯被我公安机关抓获后,坚持说自己是学者,拒不承认其间谍身份。在多次审讯都无结果后,一次,预审员汲潮与他拉起了家常。黎凯声称他在北京大学研究管子。汲潮问:“是管仲吗?”黎凯答:“是的,就是中国春秋时期齐国有名的大政治家管仲。”汲潮说:“管仲还是个著名的军事家哩!”黎凯不解:“是吗?”汲潮说:“中国有个成语叫做‘老马识途’,你知道吧?”黎凯摇摇头。汲潮说:“怎么?你专门研究中国的管子,竟然连中国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的‘老马识途’的故事也不知道?”黎凯一脸惶惑。汲潮给他讲了这个故事后说:“看来,你到中国四年多,研究管子只是一个幌子;你是另有任务,一直在从事非法活动!”以管子研究专家自诩的黎凯,终因并不具备管子的专业知识而露馅。

3.3.3把握局面,增强控制能力

讲话水平既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也受自身心理状态的影响,外在环境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而自身的心理状态也随时可能发生波动。如何把握局面,增强控制能力,对能否充分展现自己的讲话水平至关重要。

自制能力

人们讲话难免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场合,也难免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听众。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听众都会给讲话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同时一句话说出去,在听众中也可能会激起不同的反响,甚至有的反响会大大出乎意料,如果这时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或不能很好地把握局面,情况可能会越来越糟,越来越有失自己的水平。所以,在讲话时,是否具备一定的控制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讲话水平的标志。

自制能力指的是讲话者在整个讲话活动中能够自觉、灵活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辞的能力。言语交际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受心理的支配和制约。该不该说,怎样说,何时起始,出现意外如何应对等等,能不能够自我控制,直接影响着交际的效果。1962年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大吹大擂,信口雌黄,讲到最激愤时,竟脱下皮鞋敲击讲台,留下了千古笑柄。这就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自制力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言语交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一方面可以消除讲话者害羞、恐惧、不敢说或不敢大胆说的情绪;另一方面可以保证讲话者在遭遇意外之时,情感不致大幅度波动而造成言辞的失误。

(1)怎样控制怯场

怯场指的是在人前,尤其是人多的场合,因紧张害怕而不敢讲话,或者讲话时显得拘谨、不自然。

怯场是一种心理障碍:要么感到自己被讲话场合的气氛、形势所压迫;要么顾虑自己说得不好或说错;要么担心自己不是他人的对手,因而畏首畏尾,诚惶诚恐。其实,这种心理障碍是完全不必要的。有的人在家人面前可以滔滔不绝,可一与外人交谈,他就难以启齿;有的人平时在三两个人的场合可以口若悬河,可人一多,尤其是上台,就心慌意乱,语无伦次。这说明他不是不能说,而是有心理障碍。只要破除这种障碍,怯场也就会消失。破除怯场心理障碍的办法有以下几种:

①豁出去了

任何人都不是天生的敢在公众场合自如讲话,都有一个艰难的“第一次”。美国的罗斯福总统说过:“每一个新手,常常都有一种心慌病。心慌并不是胆小,而是一种过度的精神刺激。”古罗马著名演讲家希斯洛第一次演讲就脸色发白、四肢颤抖;美国的雄辩家查理士初次登台时两个膝盖抖得不停地相碰;印度前总理甘地首次演讲不敢看听众,脸孔朝天。只要抱定豁出去的心态,管他三七二十一,就自如了。

②加强训练

如朗诵、自言自语、多同亲近熟悉的人交谈、多听别人交谈等。

③做好准备

这在单向交流时容易做到,就是双向交流,同谁谈,涉及什么内容,也可作大体的言辞预测。只要在大方向上有所准备,到时也不致不敢说或说不下去。

④视而不见

就是自己在发言前,心中有听众,但在发言时,眼中不能有听众,只顾按自己的意图去表达。一位教师第一次登台讲课效果就不错,有人向他请教经验,他说:“备课时我心中一直想着学生,可一上讲台,我眼中所见,只有桌椅而已。这样,我就放松自如了。”

(2)怎样控制震怒

震怒是指在遭受某种刺激时,不能抑制而勃然大怒。震怒不仅破坏沟通交流的气氛,影响交际效果,而且使自己头脑膨胀、思维紊乱、言辞失误,从而导致交际失败。一个人在讲话时应努力克服激愤情绪,控制震怒的发生。在双向交流中,对方有时为达其目的,会故意刺激于你,以引起你的震怒,从而从中渔利。在这种情况下,讲话的人更要有自制力,激而不怒,避免上当。

德国诗人歌德一次在公园里散步,正好与一位经常抨击他的批评家狭路相逢。批评家昂首阔步,傲慢地说:“我是从来不给蠢货让路的。”歌德却主动让到路旁,笑着说:“我刚好相反。请吧!”

抑制震怒的办法是:

①充耳不闻

一位记者问电影演员刘晓庆:“社会上有不少关于你的流言,你怎么办?”刘晓庆淡然一笑说:“我工作紧张,管不了那么多,权当耳边风吧。”

②闻而移怒

某市长和夫人去视察一建筑工地。一个干粗活的工人在楼顶向他们喊道:“嗨,市长夫人,还记得我吗?在中学时咱俩不是常常约会吗?”市长轻声奚落妻子道:“听见了吧,幸亏你嫁了我,成了市长夫人,要不,你就是那干粗活的工人的老婆了!”妻子反口道:“听见了吧,幸亏你娶了我,成了市长,要不市长就是他当了!”

(3)怎样控制惊喜

惊喜是指一个人突然获得某个意想不到的好消息或某种利益,掩藏不住内心的兴奋而予以外露的情绪。一个人获得好消息或利益本是好事,喜悦、兴奋是应当的。但作为中层领导,在讲话时(尤其是与自己和对方有利害关系的双向交流),就应当加以抑制。因为惊喜会造成情绪的巨大波动。它既会导致自己言辞不当,又会暴露自己内心的意图;有时,甚至还会伤害自己的身心。《说岳全传》一书中的牛皋,《儒林外史》中范进的老母,都是因为惊喜不能自制而送掉了性命。因此,一个人要使交谈活动顺利进行,实现交际目的,就应具备对惊喜的自制能力。不管内心多么兴奋,都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淡然处之。

“9·13”事件中林彪强行登机出逃,周恩来虽从容处置,但仍为事态的发展担忧。林彪身为中央副主席、全军副统帅、国家第二号人物,本身就掌握着国家重大机密,出逃时又携带许多机要文件,投敌后果不堪设想。当外交部在当天下午2时向他报告林彪的飞机坠毁在蒙古,机上9人全部死亡时,他两眉一耸,平静地笑着说了三个字:“摔死了。”抑制惊喜的措施就是学会见怪不怪,天大的喜事,也看作小事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