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依恋:一种精神的寄托与安乐
幼猴对母猴的依恋
“依恋理论”是有关心理学概念“依恋”的一种理论。“依恋”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
依照依恋理论,依恋的出现并不只是如弗洛伊德所说的是由于需要被满足。例如,儿童并不只是因为父母提供食物而依恋于父母,同时也包括与儿童的直接需要无关的行为。依恋理论起源于对动物的观察及实验。
对幼猴的一系列实验表明,依恋并不是对内部驱力如饥饿的简单反应。实验中,幼猴在出生后不久即与母猴分离,同时向幼猴提供两个玩具母猴作为母猴替代物。第一个玩具母猴是由铁丝网做成的,第二个玩具母猴由毛巾布和泡沫橡胶做成。两个玩具母猴都可以在胸部附加奶瓶,供幼猴取食。
实验的目的是想知道,决定幼猴依附哪个玩具母猴的因素是什么。实验结果表明,幼猴会依附于软布做的玩具母猴,无论它是否提供食物。当软布玩具母猴在附近时,幼猴有更多的活动。显然,玩具母猴给幼猴提供了一种安全感。不过,毫无生机的玩具不足以替代真实的母猴。成长过程中被隔绝的幼猴在社会情境中会表现出反常行为。当遇到其他猴子时,它们非常恐惧或无缘无故地攻击其他猴子。在隔离状态中长大的母猴经常会忽视或虐待自己的幼猴。这种反常行为显示出:进一步的社会性成长依赖于与母亲的纽带。
儿童对照看者的依恋
依恋理论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它对儿童成长的全新理解。
弗洛伊德理论认为随着新的依恋的形成,旧有的依恋会被打破;旧有依恋如果未能被有效打破,就会成为一种心理创伤,并会在将来导致心理疾患。而依恋理论则认为,成长中的儿童并不打破旧有的依恋,而是学会在已经建立的依恋中变得更主动(或自主),增加新的依恋,而这并不一定要求与旧有依恋决裂,新依恋也不一定要替代旧依恋。
发展心理学家MaryAinsworth设计了一种被称为“陌生情境”的实验过程,以观察人类母亲和儿童间的依恋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进行20分钟的游戏,并使照看者及陌生人进出房间,从而再现出大多数儿童在生活中会遇到的熟人、陌生人情境变换。情境中的心理压力发生变化,对儿童的反应加以观察并把儿童分为四类。每一类反映一种不同的与母亲的依恋关系。
安全依恋于母亲的儿童,当妈妈在时,会自由活动,离开时会表现得心烦意乱且当再次看到母亲返回时会表现出高兴。
焦虑—抵抗依恋风格的儿童会对探索及陌生人焦虑,母亲在场也如此。母亲的离开会使儿童沮丧。母亲返回时儿童很矛盾并需要一直保持与母亲的亲密,但会怨恨,在母亲开始关注时进行抵抗。
焦虑—回避型依恋风格的儿童会回避或忽视母亲。无论是什么人在场,儿童都很少有探索行为。对待陌生人及母亲的态度没有什么不同,情绪都不会有多大变化。
紊乱依恋是连贯风格的缺乏。紊乱依恋型儿童把照看者体验为既受到惊吓又吓人。
人类交往是无规律的,因而儿童无法形成连贯的交际模式。如果儿童借助照看者来理解自己,紊乱儿童就是在观看破裂为无数碎片的镜子。
人际交往中的情感模式
在大多数的人际交往中,人们一直在使用自己固定的情感模式:安全依恋型、回避型、焦虑—矛盾型。
一个小小的心理游戏:请列出生活中最能给你带来快乐、最珍贵的三个人、物件或事情。相信很多人在做完这个游戏时,发现生命里最珍贵的不是职业、个人成就、金钱,而是与别人的关系——爱人、朋友、家人。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总能为我们带来最珍贵的心理体验和最快乐的心情感受。
一个心理测验,其中包括以下三个被认为是这个心理测验中最重要的问题。这三个问题事实上描述了三种人际关系的状态,被测验者需要回答哪一种状态与他们平时生活中的情况最为接近。现在,你需要仔细地阅读这三个问题的描述,然后再为自己选定一个最适合自己的A、B、C类型。
A.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信任他们或被他们信任,这是世界上最开心的事情,我不担心会被抛弃,因为这很少(或几乎不)会发生,我也不害怕别人亲近我,我觉得那是他们信任我、依赖我的表现。
B.与别人接触有时会让我觉得不安,因为我很难完全相信别人,更不用说去依靠他们了。如果有人对我很亲近,我就会很紧张,手足无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来回报他们的亲近。有时,甚至是爱侣想让我表现得更亲近一点儿,也会让我感觉有些不自在。
C.我很想让别人亲近我,与我没有任何距离地交流,但我想,他们似乎很不情愿这么做。我经常担心我的同伴并不是真的爱我、喜欢我、想和我在一起,我也常常怀疑他们想离开我,不愿意和我在一起。我真的想和他们融为一体,可这个愿望有时会吓跑别人,也让我觉得痛苦。
上述三段描述大体概括了人际关系的三种典型状况,也许你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发现,你并不是完全的A类型,也不是完整的B类型,你看起来更像C类型,但有的时候你似乎也带了一些B类型的影子。
在大多数的人际交往中,人们其实一直在使用某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模式。这个心理测验取样有欠科学性,在一个严肃的统计学家眼里,这仅仅只能是一次无伤大雅的娱乐测验,但有趣的是,在儿童和大学生中进行测验时,答案惊人地相似。
“依恋”类型决定爱情命运
很多人际关系和爱情研究发现,安全依恋型的成人对爱情和人际关系很满意,他们也倾向于寻找一个具有同样安全依恋潜质的恋人。他们会强烈地支持这样一个观点,即人际关系并不是仅仅由血缘、工作、地理环境而决定的,而是有许多爱、义务、信任的内容在里面的。并不是你为了人际关系而需要和他人相处好,微笑、拥抱、信任也是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情感课程。他们很喜欢和朋友待在一起,喜欢在适当的时候与朋友分享自己的秘密,能宽容地接受伙伴、家人和伴侣的缺点,毫不保留地支持他们。这些特性,使得安全依恋类型的人成为恋爱的绝佳人选,他比焦虑—矛盾型的人更自由,也比回避类型的人更温暖、更亲密。
心理学界的一次真人实验中,一些恋人、夫妇被安排进入一个实验室,实验目的是假定他们中的所有女人都会进入一个有危险电子装置的房间参加身体实验,她们可能会受到电击,从而测试她们的焦虑程度及身体的反应。双面镜后的心理学家观察他们的表现。最明显的一点是,安全型的男伴给予了很多情感支持,而回避型的男人却什么都没有做,他们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表达出关心和爱护。因此,安全型的人有较长的爱情和婚姻关系,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心理学家坦承,只要你身处在爱与信任的人际关系中,你的类型模式就有可能产生改变,爱与信任完全有可能改变你的依恋类型,你的人际交往状况也会有新的局面,即使这些爱与信任在你小时候是缺乏的。请不要否认自己对爱与信任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它们。在本文中出现的真实人物,她们努力把自己童年不快乐的回忆讲述出来,努力向安全型的爱情和婚姻转化,无论未来的情形如何,但至少她们现在是快乐和安全的。
无论心理学的发现和解释是怎样的,我们只会有这样一个心理事实和生活事实:当我们进入一个安全、持久的人际关系中时,我们的心理依恋类型就会有所改变。
几条改善回避型依恋的小贴士
1.如果还没有恋爱,找一个安全依恋型的爱人是绝对必要的。
2.建立一个安全依恋类型的朋友圈,聊天、出游、每周在酒吧里闲坐2~3小时。
3.每周至少要和3~5个陌生人说话,如从不交谈的邻居、公司中从不交往的同事。
4.努力发现朋友、爱人、同事的优点和好笑的事情;训练自己对一些生活琐事的关心,征求朋友、同事与爱人的意见并记录下来,成为自己的珍藏。
5.不要把秘密深藏在心底,选择适当的对象释放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