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创业的资源管理
人、技术、资源和市场是创业的四要素,人是这其中最核心的要素。对于一个新创企业,更需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否则就有可能造成人员冗多或人手短缺,这样势必会造成企业成本的增加、工作效率的降低,甚至会使创业夭折。因此,与创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人力资源配置对创业者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创业者应在下面几点多用点功夫,这将会有利于其企业更健康的发展。
创业者应根据创业战略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规划。新创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就是指:根据创业战略,分析新企业行业环境中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有适当数量的称职人选在需要的时间段内做应做的工作,还要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人”与“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事得其人,人尽其才。
人力资源规划有利于企业达到以下目标:
(1)有助于预测人力过剩或不足的情况。
(2)有利于获得并保留企业所需要的适当数量与质量的人才。
(3)有助于帮助员工改进个人的工作技巧。
(4)有利于做好人员替换的安排。
(5)有利于配合其他部门的运营计划和工作安排。
人力资源规划是对企业需求人员供需平衡的动态管理过程。因此在进行规划时,必须要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战略规划、财务预算等,在此基础上预测企业内人力资源的供需状况,然后比较供需双方,如供需平衡,则不需要调整,否则就应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调整双方从而达到平衡。
创业常常是一个或几个人发起的,而且常常难以覆盖多种技术或管理工作。但无论是什么样的企业,都需要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职员。人力资源的选择与发展就是从外部的人力资源中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人员并不断提高他们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主要是通过招聘和培训两种方式来实现的。
工作分析又称职务分析,它是通过一系列的程序,找出某个职位的工作性质、任务、责任及执行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分析完成后,可在组织内编制一系列的工作说明,这很有利于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
创业之初,公司有了适当的人选,又有良好的培训帮助他们发挥特长,自然事半功倍。这时,要特别注意激励机制的建成。
创业者有创业的激情,他们把这种激情传递给创业团队,从而形成创业精神,而后创业团队要把这种创业精神通过各种激励手段灌输给所有的员工,使他们积极地、创造性地执行创业计划,完成创业的目标。
创业者怎样做才能激励包括创业团队在内的所有的创业人员呢?通常,激励措施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目标激励、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目标激励是通过不断地树立新目标或让员工为自己树立新目标而激发他们的事业心,使其始终有所追求,不断创新;精神激励,就是通过给予员工各种精神奖励,培养其集体荣誉感,为其工作提供精神动力;物质激励就是为员工提供大于或等于与其付出相适应的薪酬。对于创业初期的企业来说,各方面对资金的需求都很巨大,不大可能拿出很多钱来激励员工,因此目标激励和精神激励所占的比重要大于物质激励的比重。
创业人员,特别是其中的技术人员,往往有强烈的事业心与成就动机,大多都希望能够在所学的专业领域施展抱负,对他们而言,在专业领域取得成绩、获得名声、施展才华正是其理想实现之所在,要比对物质的追求更强烈。因此,对这些人更多的是精神激励,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保证他们可以自由地施展才华。另外,技术人员的技术专利、专有技术还可以作为一种出资的形式折资入股,这不仅仅是一种公司的产权形式,更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机制。对创业团队这一高层的企业管理组织而言,除以货币收入的形式把企业的收益分配给其团队成员外,还可以实行股权、期权的激励机制。股权分配的具体做法是将创业企业的部分收益转化为企业股份分配给创业成员,或设立管理股,让创业成员以企业股份的形式享受企业经营收益。
当然,现在还存在一些虽然传统却十分有效的激励方法。例如,某商业银行在创业初期,分配给第一批创业人员每人一套20多万元的豪华住宅,唯一的条件就是员工不跳槽,就可以无偿使用,否则企业就收回其住宅。在创业初期,这种做法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使员工没有后顾之忧,他们就会努力、踏实地工作。可见,这不仅仅是一种激励的方法,还是一种留住人才的好办法。
作为一个创业者,尤其是作为一家公司的领导,不意味着你什么事情都得管,因为你所领导的毕竟是一家公司,一个企业,而不是一家小作坊。而有些领导在工作中也许喜欢大包大揽,希望公司里的每一件事情都经过他的努力,顺利地完成。但事实上,这种愿望是好的,但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甚至会适得其反。
首先,你的精力不允许你这样做。因为一个人的能力、精力都是十分有限的,就算你一天到晚24个小时不休息,每天都拼死拼活地去努力工作,你的公司也总会有许多事情是你无法照顾到的。更何况,你也不可能总是如此,因为你毕竟只是一个人,你也需要休息,需要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其次,尽管公司是你创办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司就是你一个人的;退一步讲,就算你创业的公司算是你一个人的,那你雇佣了那么多的下属又做何用?你的下面有这么多不同等级的人,如果你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他们又去干什么呢?
再次,如果一个人大包大揽,公司里的许多下属会对你的这种做法产生意见和不良情绪的。因为他们也有自己的事业心,这么做就等于使他们在公司里形同虚设,使他们的存在毫无意义,从而认为你是一个权力欲很强的人,并进而产生抵触情绪。
当然了,还会有一些你的下属会因为你长期的这样大包大揽,凡事都有你来过问和代劳,而养成懒惰、工作消极的毛病。久而久之,他们会疏于思考,遇到稍微有点难度的工作就会等着你这位“救星”出现,这就使得公司的活力大打折扣。
因此,一个领导者,你如果不想做这样得不偿失的事,那么在你刚刚上任的时候,你首先要做的,并不是去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事情,而是去了解你的下属们,看看他们每个人的工作特点和工作特长,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然后去根据他们的工作特点和工作特长,去给他们安排适当的工作,自己去抓一些影响公司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也就是真正做到分“分工放权,纲举目张”。
所谓分工放权,就是说你要大权集中,小权分散,把职务、权力、责任、目标四位一体授予合适的各级负责人,这是你用人的要诀。“事无巨细皆决之”、“事必躬亲”是封建时代领导者的做法,而在企业界里,这就是一种家族式的陈旧的作坊式的管理方法,在现代企业制度里已经不再使用。
西方管理界有句行话叫“有责无权活地狱”,你把权力授予敢于负责任的下属,对你的下属来说是人尽其才,对你的公司管理而言是提高效能,这才是有效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所以,西方管理学者卡尼奇曾经说过:“当一个人体会到他请别人帮他一起做一件工作,其效果要比他单独去干好得多,他便在生活中迈了一大步。”
中国有句老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信任自己的下属,放手让他们去工作,如果你不信任就不要用,用之必信。对能力比自己强的人,不要嫉妒,不要担心“功高盖主”。有一些领导者或者老板总是担心自己的下属工作能力比自己强,因而不敢充分地信任他们,这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卡耐基本人对钢铁的制造、钢铁生产的工艺流程,按他自己的说法,他知道的并不多。但是他的手下有三百多名钢铁方面的精兵强将在这一方面都比他懂得更多,而卡耐基的卓越才干就是善于用人。卡耐基专门笼络能力比自己强的人聚集在自己的周围,这是他最终登上美国钢铁大王宝座的最重要的原因。
而与卡耐基相反的是被誉为美国汽车大王的亨利·福特及其孙子亨利·福特三世。福特汽车公司在市场上的沉浮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公司的用人方面。
福特家族是靠制造汽车发迹的。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6岁时他到底特律在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照明公司当工人。当时汽车刚刚诞生不久,从1899年起,福特先后两次创办汽车公司,均以失败而告终。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老福特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同时他又缺乏专业知识。
1903年,亨利·福特与几个同行合伙聘请了一位专家——詹姆斯·库兹恩斯担任总经理,第三次办起了福特汽车公司。他生产的汽车均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所以,福特汽车闻名于世。
库兹恩斯上任后,在老福特的支持下采取了三项重大的措施,即市场预测、产品价廉物美、建立销售网络。就这样,在不到七年的时间里福特汽车公司便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公司,福特先生本人也因此而获得了“汽车大王”的称号。
1943年福特二世因病去世后,当时已经80高龄的老福特将在海军任职的孙子小福特招回,担任公司的副总裁。福特三世于1945年担任公司总裁。福特三世上台后很快使每月亏损九百多万美元的福特公司获得新生。在他经营的35年里,保住了其祖父传下的美国第二大汽车公司的地位。他所采取的革新措施是:首先,打破家族统治的传统,开始重金聘请外界管理人才,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让他们有职有权,并将原来只供家族人参阅的资料,毫不保留地提供给了他们。由于从外界聘请的经理能及时掌握情况,又有充分的权力作出各种必要的决定,公司从此走上了希望之路。
其次,对领导体制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集权制改为分权制。把公司分成15个自治部门,各部门经理全权负责本部门的工作,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作出各种决定。
再次,开发了国外市场。20世纪初福特汽车公司是美国和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业务上步步登高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20年后这个美国汽车大王的地位逐渐让位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的这种颓势是如何造成的呢?
主要是现代企业的领导体制、现代企业领导体制曾经历了四次大的变迁:家长式的行政领导“硬专家”(即精通企业生产技术的人)领导——职业“软专家”(即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人)领导——专家集团式领导。每一次变迁都给科学、技术及生产带来了发展的动力。凡是顺应了这个潮流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发展,反之则遭到了挫折和失败。福特一世没有顺应潮流,违反了领导体制及经济管理固有的规律,被企业的发展冲昏了头脑,在1915年辞退了库兹恩斯,实行他个人独裁,退回到了第一阶段——家长式领导体制中去。老福特独揽公司的一切,取消了经理制,公司的高级领导人员不过是虚设的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他的“私人秘书”,公司里的一切重要决定、一切人事安排、一切生产和买卖事务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公司没有经理部,没有开过任何形式的讨论会或研究会。这种家长式的领导体制造成公司管理的极度混乱。在用人上任人唯亲,在公司担任高级职员的五百多个人中竟然没有一个大学毕业生。这种局面加速了福特公司的退化。同时,老福特还一意孤行,听不进忠言,凡有异议者,都被他视为眼中钉,因而使一些能干的人纷纷离去。而且,福特公司的车型生产非常单一,这与老福特的顽固、保守的作风相类似。这种做法与通用公司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所以,通用公司在后来能取而代之福特公司的霸主地位,实际上是一种必然。
福特三世刚上任的前几年,风行“选贤任能”的政策,使公司的业务扭亏为盈。可过了几年之后,他认为自己已经“毕业”,先后辞退了蒲里奇、康德森、米勒、艾柯卡等公司总裁,自己又重新掌握了公司的全权。可是在60年代企业进入专家集团式领导体制的情况下,福特三世又重犯了他祖父的错误,越来越独断专行。这一违背领导体制的做法,使福特公司不但无法发展,营业额也大为下降。他在用人方面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做法,主要是他认为公司是他家族的企业,他是这个家庭企业的主人,他要说了绝对算,绝不允许下属人员“功高盖主”。他感到有这种威胁时,无论这个人贡献有多大,功劳有多高,一定要将其解职。福特三世掌管企业的三十多年里,无法挽回企业昔日的雄风,这不能不说是他的用人上出了大的问题。到了1983年,福特公司终于易主,不再是福特家族的私有企业了。
从卡耐基和福特公司正反两方面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企业在用人上的正确与否,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成败。只有“分工放权”,企业的管理才有“纲举目张”,事业也才能蒸蒸日上。所以,健全的、科学的用人制度是一个企业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