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向曾国藩借为人处世智慧(1)
曾国藩生活在动乱不堪的年代,但是在这种悲剧色彩浓重的年代里,他仍旧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
曾国藩出身于耕读之家,本身资质并不出众。但他能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时期,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拥护,继而青云直上,出将入相,成为大清一根顶梁支柱,这和其独特的处世哲学有关系。
他认为,“朋友贤否,关乎一生之成败”。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他做到了不嫉不妒,广交师友,以诚待人。他结交的这些能人雅士在他的仕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帮其出谋划策,与其同渡难关。
融通是一种做人的智慧,它要求我们审时度势,把握好事物的尺度。曾国藩处世就以刚柔相济、圆融做人作为基本原则。他凡事留有余地,随机应变,不走绝路。
曾国藩还提到,人生是一个不断取舍的过程,若该进不进,当退不收,则会招致失败。他掌握了取舍的智慧,进退适时,从而成就了自己光辉灿烂的一生。
凡此种种为人处世智慧,都是他长期斡旋于各种人际关系中不断实践的经验积累,值得我们去学习。
待人以诚才能赢得人心
尝自虑执德不宏,量既隘而不足以采天下之善,故不敢执一律求之。虽偏长薄善,苟其有裨于吾,未尝不博取焉以自资益;其有以谠言急论陈于前者,既不必有当于吾,未尝不深感其意,以为彼之所以爱我者,异于众人泛然相遇情也。
——曾国藩格言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他能否把与自己交往密切的人转化为自己的人力资源,把他人的能力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人们都知道,曾国藩是非常精明的人物,善于把别人的能力化为己用。为了结交朋友,吸引人才,曾国藩通过真诚来打动对方的心,虚心接受对方的意见,用诚信赢得他人的信赖。他知道,只有这样做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吸引真正的人才,真正做成大事。曾国藩正是能够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谦虚接受他人意见,才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完善。
1843年2月的一天,曾国藩的好朋友邵惠西当着曾国藩的面指出了他的几个缺点:一是怠慢,说他结交朋友不能长久,不能恭敬;二是自以为是,说他看诗文多固执己见;三是虚伪,说他对人不能一视同仁。惠西的话虽少,但件件是实,句句属真,直截了当,锋芒所向,直指曾国藩的痛处。
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直率啊,我的朋友!我每天沉溺在大恶之中却不能自知!”
这事给曾国藩很大刺激,他在另一篇日记中写道:“我对客人有怠慢的样子,而对这样的良友,不能产生严惮的心情,我要拿什么吸收别人的长处?这是拒友人于千里之外啊!接待宾客尚且如此,不必再问其他时候了。偃息烟火,静修容颜又怎么说呢?小人啊!”
在曾国藩的人际圈子里,李鸿章也是他的一个诤友。这从曾国藩弹劾李元度事件中就可看出。
1860年,曾国藩为粉碎王有龄分裂湘系的企图,在进至祁门以后,遂奏请咸丰皇帝将李元度由温处道调往皖南道,并派他率军三千,进驻兵家必争之徽州。至徽州不满十日,李世贤即攻克徽州,李元度不逃往祁门大营,却败退至浙江开化。这是李元度倾向王有龄的迹象。及至回到祁门大营,李元度丝毫没有闭门思过的想法,竟然擅自向粮台索饷,并回到湖南。这使得曾国藩悔恨交加,决心参劾李元度失徽州之罪,以申军纪。
曾国藩此举,本无可厚非,但文武参佐却群起反对,指责曾国藩忘恩负义。李鸿章“乃率一幕人往争”,声称“果必奏劾,门生不敢拟稿”。曾国藩说:“我自属稿。”李鸿章表示:“若此则门生亦将告辞,不能留侍矣。”曾国藩气愤地说:“听君之便。”
后来,李鸿章负气离开祁门。后辗转波折,他欲复归至曾国藩的门下,曾国藩则大度相容,并写信恳请李鸿章回营相助。
吴竹如也是曾国藩的挚友,对曾国藩直言不讳,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
1843年2月的一天,吴竹如与曾国藩交膝谈心,谈到他平生的交道时,把曾国藩作为知己,以心相许。他说:“凡是阁下您所有的以期望许诺下的话语,信了它就足以滋长您自以为是的私念,不信它又恐怕辜负了您相知相许的真情,我只好自始至终怀着恐惧的心理。”这几句话,不愠不火,不恼不怒,字字力若千斤。曾国藩当即记下了他的感受:“听了吴竹如的几句话,我悚然汗下,竹如对我的敬重,简直是将神明收敛在内心。我有什么道德能担当得起呢?连日来安逸放肆,怎么能成为竹如的知己?实在是玷污竹如啊!”
正是由于曾国藩用真诚来待人,他才拥有一批像邵惠西、李鸿章这样的诤友,也拥有吴竹如那样的挚友,这也是他德业能够不断长进的—个重要原因。
和真诚同样重要的还有诚信。俗话说: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的就是做人要诚实无欺。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苏轼也说:“天不容伪。”与他人相交,言而有信,才能让他人信之、推心置腹,获得无私帮助。否则,人与人之间充满虚伪、欺骗,就绝做不了朋友、打不了交道,更不会获得帮助了。
有人把诚信狭窄地定义为不说假话。其实,诚信并不单单是指不说假话,假话太容易被识破了。曾国藩在日记中反复谴责自己的也不仅仅是说假话,而是以更隐秘、更冠冕堂皇的面目出现的不诚实。
有一天,好友窦兰泉来拜访曾国藩。两位学人相见,自然商讨理学。然而,曾国藩并未能真正理解窦兰泉所说的意思,便妄自发表见解。事后,曾国藩指责自己:这就是心有不诚,不仅自欺,而且欺人,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
由于不诚实,说话时语气虚伪强辩,谈文说理,往往文饰浅陋,以显示自己学理精湛,这不过是表演而已。这难道有什么好处吗?曾国藩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毛病,表示要悔改,可事到临头,又身不由己了。没过几日,朱廉甫前辈偕同邵惠西来访,这两个人都是孔子所说的正直、信实、见闻广博的人。尤其是朱廉甫前辈,他屈尊来访,不就是把曾国藩视为志同道合的人吗?没想到曾国藩故伎重演,说了许多大言不惭的话。
还有一次,好友陈岱云来访,想看曾国藩的《馈贫粮》。结果,曾国藩以雕虫小技、不值一看为由,深闭而固拒。一时为掩饰笨拙,巧言令色,种种复杂的情形交织在一起,难以言表。事后,曾国藩反省,这都是虚荣的心理在作怪啊!这些都是不诚实的表现。
经历了几次心理折磨和心理斗争,曾国藩开始给自己约法三章:
“大凡往日游戏随和的人,性格不能马上变得孤僻严厉,只能减少往来,相见必敬,才能渐改征逐的恶习;平日夸夸其谈的人,不能很快变得聋哑,只能逐渐低卑,开口必诚,才能力除狂妄的恶习。”
曾国藩就是这样通过约束言行来完善自己,让自己逐渐变得成熟起来的。
世界华人首富,香港长江实业的董事长李嘉诚曾说过:“做事先做人。一个人无论成就多大的事业,人品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人品的第一要素就是诚信。”由此可见,诚信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高尚美德。只有拥有这样高尚品格的人,才会赢得他人信任,才能被委以重任。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题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欣赏晏殊的诚实,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京城的大小官员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不久,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作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的合适人选。”晏殊谢恩后说:“其实我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会参与宴游的。”
这两件事不仅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且使得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这也为晏殊之后的官运亨通打下了基础。
处世交友能够待人以诚,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过错,不欺骗他人,不苟求于人,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只有做到了这些,你才能拥有更多的朋友,赢得更多人的帮助,才能更容易成功。而那些不能够待人以诚的人,不仅不容易交到真正的朋友,还会失去许多事业发展的良机,成就伟业就只可能是一种妄想。在这一点,曾国藩的“待人以诚,天下归心”的关系绝学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待人要真诚。正所谓“忠言逆耳”,也许对方说出的话不好听,但千万不要就此蛮横地认为对方不好,反驳对方,要细细思索对方所说的问题自己是否真的存在,对方提出的建议是否真的有可取之处。这样思索之后,接受对方正确之处,真诚点出对方对自己的误解,这样对方会更信任你。
人们都讨厌欺骗他人的人,所以,千万不要拿自己的诚信开玩笑。对方经历一次欺骗之后,就会怀疑你以后的言行,你们之间就很难打交道了。所以,不要说谎,如果你万不得已说了些善意的谎言,也要选择一定的时机,向对方坦白,说出自己的苦衷,尽量减少说谎带来的损失。
心胸宽广能够包容他人
概天下无瑕之才,无隙之交。大过改之,微瑕涵之,则可。
——曾国藩格言
天下无完美的人,每个人的身上除了有优点之外,当然也有一些缺点。人皆不能尽善尽美,有的人总能看到他人的长处,有的人却总是看到他人的短处。其实,做人和交友能够胸襟坦荡,虚怀若谷,引其长而弃其短,这样就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互相信赖,博取人们的支持和真诚相助,事业就有成功的希望。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人的拥护与尊敬,并非他有多大的才能,而是他拥有宽广胸襟,能以“度”容“士”,宽和得众。他这个长于别人之处的优点,在青年时期就已经显露出来了。
曾国藩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时,有一个学生性情暴躁。因为曾国藩的书桌在窗前,那个同学就指责曾国藩说:“我读书的光线都是从窗中射来的,都让你遮着了,赶快挪开!”曾国藩按照他的话移开了。
晚上,曾国藩掌灯用功读书时,那个同学又说:“白天里不念书,夜深还要聒噪人吗?”曾国藩听了他的话,便改为低声默诵。
不久之后,曾国藩中了举人。传报到时,那个人大怒,说:“这屋子里的风水本来是我的,却全被你夺去了!”在旁的同学看不过去,站出来替曾国藩说话:“书案的位置,不是你叫曾某安放的吗?怎么能怪人家呢?”那个同学反驳说:“正因如此,才夺了我的风水。”同学们都觉得那人无理取闹,替曾国藩抱不平。
但曾国藩丝毫没有生气,而是和颜悦色,毫不在意,劝息同学,安慰同室,就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似的。
这个同学三番五次地找茬,但曾国藩都没有动气,由此可见其涵养和气度之不一般。从政之后,政坛上的关系更为复杂。尤其是同僚之间,相互明争暗斗,倾轧陷害,一片乌烟瘴气。但曾国藩没有随波逐流,而是不断自我反省,磨炼自身的修为,越发有容忍雅量了。
在晚清四大名臣之中,曾国藩和左宗棠是同乡。左宗棠只比曾国藩小一岁,他接连参加了几次科举考试,却只是中了个举人,仕途之路走得颇不顺畅。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左宗棠趁乱出山,在湖南巡抚张亮基处做幕僚,后来转投骆秉章。骆秉章对左宗棠是言听计从,因而,前来拜访骆秉章的文武百官都对左宗棠格外敬重。
有一天,永州总兵樊懿前来拜访。这个人武将出身,性格刚烈。他见到左宗棠后,只是拱了一下手,没行大礼。这让左宗棠非常不满,他说:“别的官员来了,都给我行大礼,你为什么只拱手不行礼?”樊懿不屑地说:“我堂堂朝廷二品官员,凭什么向一个举人行大礼?”左宗棠当场被人这样讥讽,怒火中烧,大骂道:“你这个王八蛋,还不滚出去!”一脚就把樊懿踹了出去。
樊懿哪里受过这样的委屈,回去就向皇上参了左宗棠一本,说他暗自操纵湖南巡抚做事,不把朝廷命官放在眼里。咸丰帝知道此事后大怒,当即就说要把左宗棠就地正法。
左宗棠虽然是个清高的人,但他毕竟还是凡人,怎会不慌张呢?听说皇上要把他就地正法,他顿时就吓得离开了湖南,逃奔到安徽,躲进了曾国藩的军营里。
曾国藩一直很欣赏左宗棠的才华,这次他落难,曾国藩一直在想办法帮他。他几次向皇上奏请宽恕左宗棠,并夸他晓畅军事,刚明耐苦,不但不能杀,反而应该重用他。在曾国藩的保举之下,皇上宽恕了左宗棠的罪过,并封他为四品官。
按理说,曾国藩救了左宗棠的性命,左宗棠应该感激涕零,感恩图报吧。但是,左宗棠并没有与曾国藩成为朋友。随着官位的不断加升,左宗棠不仅不听曾国藩的,还几次三番跟曾国藩过不去,甚至在背地里说曾国藩是一个“极尽虚伪”之人。
曾国藩很有肚量,虽然知道左宗棠对他相当无礼,但也并不与他计较,还极力向朝廷推举他,让他做了浙江巡抚。在左宗棠奉命去西北作战之时,曾国藩还把自己的一支精锐部队划给了他,并且在他征战的途中,不停地给他供应粮草。
终于,曾国藩以自己的雅量感动了左宗棠。在曾国藩去世之后,左宗棠亲自写了挽联,并且让自己的儿子代替自己去曾国藩的坟前祭拜。
曾国藩因为自己的宽容和肚量,赢得了左宗棠的尊敬。其实,自古以来,凡成大事的人,都有宽大的胸襟、广博的胸怀,能看到他人的优点,包容他人的过失。毛泽东善待徐向前就是一个范例:
1937年,党内一致声讨惨败而归的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唯毛泽东对其大加抚慰,并力排众议予以重用。最终在1948年,由徐向前率领的一支由地方武装改编而成的不足六万人的队伍,一个月内歼敌10万余人,解放县城14座,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世事难料,每个人都有考虑不周的时候,当然也就难免会犯错。对于他人所犯的错误,我们要公正看待,不以偏概全,不苛责求全,而应宽其过、恕其失、抚其痛、安其心,让那些有发展潜质的人才不至于被一个缺点影响、被一个错误困住、被一个污点束缚。
容人要有释人之怨的胸襟。不计前嫌,化敌为友,这是容人的极致。
官渡之战前,陈琳为袁绍写讨伐曹操的檄文。在檄文中,曹操的祖宗三代都被骂得狗血喷头。曹操看了檄文之后,竟连声称赞道:“陈琳的文章写得真不赖,骂得痛快。”官渡之战后,陈琳落入曹操之手。陈琳心想:当初我把曹操的祖宗都骂了,这下子非死不可了。然而,曹操不仅没有杀陈琳,还委任他做了自己的文书。陈琳深为曹操的宽宏大量所感动,竭尽全力辅佐曹操,使曹操颇为受益。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能够容得了别人的人,才能被别人接受,才能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得到别人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