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景观书写与身份构建:谢默斯·希尼诗歌研究
和耀荣更新时间:2025-04-28 20:25:01
最新章节:作者简介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在希尼诗歌中,通过记忆、历史和语言呈现的景观确立了希尼爱尔兰人、爱尔兰诗人、爱尔兰天主教徒、英语诗人等多元身份标识,同时为在北爱尔兰的现实矛盾中处理身份问题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开启了一个有益于交流和讨论的空间。诗人也试图以历史的融合性打开政治的边界,呈现一种既能回应北爱尔兰的现实矛盾又能体现诗歌艺术审美价值的新的写作范式,致力于在文学作品中建立一个面向未来的想象世界。同时,诗歌中多元身份的建构创造了一个超越民族和宗教二元对立的,包含不同文化、不同政治、不同意识形态的空间,促进了诗人的艺术创作,为世界上承受文化分裂的文学创作者的写作提供了新的范式。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4-02-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景观书写与身份构建:谢默斯·希尼诗歌研究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作者简介
- 后记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第三节 超越身份的藩篱:谢默斯·希尼诗歌创作中的语言景观
- 第二节 景观与语言的联姻:谢默斯·希尼诗歌中的地名诗
- 第一节 景观与语言之关系
- 第三章 开放与多元:谢默斯·希尼诗歌中的景观与语言
- 第三节 暴力的循环:谢默斯·希尼诗歌中的北欧历史景观
和耀荣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吉川幸次郎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吉川幸次郎的中国学研究生涯可分为经学时代、元曲时代和杜甫或杜诗时代,他的元曲研究和杜甫研究是在他的经学基础之上展开的。本书以吉川幸次郎的元杂剧研究和杜甫研究为重点,梳理了他的元杂剧研究和杜甫研究的特色,旨在研究他如何剖析元朝的时代风气和元朝人文学伦理的转换对元杂剧兴衰及文学性格的影响,以及他如何试图将杜甫作为典型来探讨文学的尊严;同时本书试图以其师狩野直喜的教诲和黄侃给予的启示,还有吉川幸次郎自己文学25.5万字 - 会员
《星洲日报》文艺副刊(1988—2009)与马华文学思潮审美转向
本书以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所提出的“地方性知识”和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为方法,进入马华社会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星洲日报》文艺副刊(1988-2009年)空间,从传媒与文学的关系角度探讨二十年间马华文学思潮在主体性建构焦虑中由“马华文学”向“文学马华”的审美嬗变。在这种审美形态的转换中,文艺副刊始终作为马华文学权力场域隐形的结构性力量介入和干预其中。而由于“小文学”的马华文学主要栖身在以文化为中介文学27.8万字 - 会员
不同而和:中国文学的多元共建
在全球体系重新构建、民族国家激烈竞争的当今世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使国民知晓自己、让世界认识中国,已成为关涉甚广的重要议题。本书立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及其与世界各民族的跨文化交往,梳理和总结人类学的中国故事。全书内容包括对西学东渐后人类学本土化问题的学科性思辨,同时也涉及了与之相关的个案论述。其中既有关于多民族中国的总体论述及夷夏关联的田野调研,也包括了以北美、不列颠及俄罗斯等地为例所做文学38.1万字 - 会员
网络文学作家论
在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灿若群星的网络作家。《网络文学作家论》在搜集大量调研资料的基础上,本着“让材料说话”的实录原则,对早期网络文学著名作家、作品进行深入浅出的评介与阐释。本书对几代网络作家进行了白描式记述与评介,旨在通过“赛博空间”的“田野调研”,采集数据,甄别文献,留下信史。值得注意的是,书中记录的许多早期网站的作家生平、作品传播、读者反应等原始信息,已经或即将从网页上消失。因此,本书文学24.9万字 - 会员
当代中国文论热点研究
本书以宏观的总体概括和分阶段具体探讨相结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理论研究思潮和学人思想及著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即以“序”勾勒整个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演进脉络与分章论述不同时期的各自特点、评价学者们著述的价值相结合,综合、推绎大量文献,针对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学人论说而有的放矢。文学66.2万字 - 会员
《四库全书总目》学术思想与方法论研究
本书主要通过对翁方纲、姚鼐、邵晋涵、余集四家分纂官所撰分纂稿与《四库全书总目》进行比勘和分析,从学术史、思想史高度深入研讨影响《四库全书总目》学术思想和方法论的史学与学理因素,揭示和诠释《四库全书总目》的学术思想及方法论的内涵和实质,认识和理解其学术思想和方法论的真正意义和价值。通过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对《四库全书总目》的演进历程、影响因素、学术思想、学术方法论、意义价值以及相关问题等进行归纳文学33万字 - 会员
当代俄罗斯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思潮与趋势研究
本书以史论结合的方式概括地论述了从18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以来俄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过程,详细阐述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潮、流派、团体出现的前因后果、各次论争的内容与背景、各种观念与主张的基本含义。对于其中比较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以专论形式阐述其学术精要。该书还对俄国文学批评的各种思潮、文学创作倾向、社会运动方针的紧密结合,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研究。它是俄语语言文学界由我国学者自己撰写的第一部有分量文学37.8万字 - 会员
隐喻认知视角下莎剧的修辞及汉译研究
本研究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莎剧修辞及其汉译,探究莎剧修辞语言的隐喻认知机制及其跨文化转换机制。全书分为两部分,一是莎剧的主要辞格及其汉译研究,二是意象与隐喻的研究,兼及莎剧和曹剧的“心”“风”“雨”的隐喻对比。本研究从隐喻认知的理论视角,系统阐释莎剧的修辞及其翻译,有助于更好把握莎士比亚戏剧语言,为莎剧翻译提供理论依据,并对构建认知翻译学的理论体系有所贡献。文学20万字 - 会员
中国现代文学论争与文化政治:“民族形式”文艺争论及相关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论争与文化政治》一书围绕中国现代文学史卜影响深远的“民族形式”文艺论争问题展开论述,探讨中闻现代文学论争与作家文学创作、文化政治建构之间的关系,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内涵和意义做出了全新的阐释,大大扩展了对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和文学批评的理解。本书细致诠释了理论建构与文化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文学论争、文艺理论构建不但具有文化意义,更能通过文学、文化实践改变文化形态,改造社会生活,影响中国社文学25.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