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智能传播:理论、应用与治理
陈昌凤主编更新时间:2022-11-17 16:22:00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是一部有关智能传播的体系性论文集。全书分五个部分:一、“智能传播学术地图”:讨论国际、国内关于智能运用于传播的范围、现状、研究热点与趋势;二、“智能理论篇”:是关于智能传播的哲学基础、理论范畴的研究;三、“智能应用篇:新闻”:是关于智能技术运用于新闻策展、生产、分发、个性化推荐、核查及其算法价值观的研究;四、“智能应用篇:传播”:是关于智能技术运用于传播,包括演艺、电视主播、影视剧、综艺、社交平台等领域的策略、功能与价值观影响的研究;五、“智能治理篇”:讨论智能技术运用于政府治理、媒介公共领域、社会动员等方面的功能,以及智能技术带来的信息操纵、深度伪造、透明度等价值观问题及其治理。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1-09-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智能传播:理论、应用与治理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后记
- 分布与互动模式:社交机器人操纵Twitter上的中国议题研究
- 智能时代的媒介伦理:算法透明度的可行性及其路径分析
- 智能时代的“深度伪造”信息及其治理方式
- 商业性网络水军的全链条治理
- 论算法推荐给媒介公共领域带来的挑战
- 5G时代新媒体应用对政府治理的影响研究
- 智能治理篇
- 准社会关系与社交投票中的意见形成机制
- 情感与工具:人工智能文艺创作的后现代反思
陈昌凤主编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新媒体新闻写作、编辑与传播(第2版)
随着现代生活朝着数字化迈进,新媒体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立足新闻的发展趋势,对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写作、编辑及其传播特点与方法进行介绍。全书分为7章,从新媒体新闻概述入手,依次讲述了新媒体新闻内容编辑、不同文种新媒体新闻的写作、网络新闻编辑与传播、网络新闻直播、新媒体平台新闻编辑与传播,以及新媒体音视频新闻制作与传播等内容,以帮助新闻从业者更好地顺应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新社科17万字 - 会员
进城:传播学视野下的新生代农民工
本书从宽广的传播社会学角度,深入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如何在社会边缘与人际网络、组织系统、传统媒介以及新媒体互动,从而建构、更新并维系他们的“意义之网”——包括身份认同、对城市的想象、人生和职业规划、人际交往、就业资本等等,乃至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消费形态和闲暇活动。作者的研究扎根于中国的本土社会实践,在长三角八个城市做了500个个案的访问和观察,在繁复的故事中抽丝剥茧,提出概括性的理论洞见。社科35.6万字 - 会员
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第二版)
本书选择了74位在西方传播学术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欧美学者,从学术生平、主要理论(方法)贡献、对传播学学科建制的贡献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社科32.8万字 - 会员
西方新闻学名著导读
本书以导读的形式“重访”了西方新闻学领域的20余部经典著作,呈现了西方新闻学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过程。每篇导读兼具“解读”与“评析”,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名著的理解,并做到触类旁通,探索新的理论资源和分析视角,带来新的研究想象力。社科24.4万字 - 会员
西方媒介学名著导读
本书汇集了媒介环境学、媒介化社会理论、媒介技术哲学、媒介地理学和媒介考古学等领域的经典著作,尝试通过名著导读的方式,从历史、结构和未来发展等角度勾勒当代媒介学的知识地图。社科21.4万字 - 会员
虚实共生:真实、创造与传播
本书共收录16篇文章,分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探索、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平台社会与认同传播、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平等、传播思想与价值观转向、生命传播与虚实共生等部分,旨在从真实、创造与传播等关键词出发,以跨学科的方式直面个体、组织与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社科17.6万字 - 会员
西方传播学名著导读
本书遴选了西方传播研究领域的35部经典著作,涵盖美国实证主义传播学、法兰克福学派传播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英美文化研究等重要理论流派,通过导读的方式让读者全面感受传播理论开放的知识图谱。社科32.4万字 - 会员
夕拾朝花:我眼中的中国出版四十年
本书是《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建的文集,共收录文章57篇。文章均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过,时间跨度长达近四十年,经归类、编排,共分为文脉地标、远思怀人、缥帙留香、出版之思四个章节,对应收入有关出版社、出版人、出版物以及业界思考等方面的文章。本书从媒体记者视角反映出中国出版业几十年来的发展与变迁,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诚如作者所言,昨天的样子值得被记住,那是走到现在和通往未来道路上的标志物,有文化传社科27.2万字 - 会员
川端康成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
川端康成不仅是日本的,更是全世界的,当然也是中国的。随着川端康成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中国以自己的期待视野理解川端康成,阐释川端康成,带上中国本土文化的烙印,就产生了一个中国的“川端康成”。本书以川端康成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状况做实证梳理和研究为基础,进一步发掘了川端康成文学对20世纪以来中国文坛、中国文论、中国美学以及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演变所具有的意义,具体、全面地展示了“中国的川端康成”。社科20.9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