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美学麦克卢汉:媒介研究新维度论集
更新时间:2020-08-19 14:30:58
最新章节:编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麦克卢汉是20世纪媒介理论大师,他提出的“地球村”、“媒介即信息”等概念和命题早已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但是常常为人忽略的是他同时还是美学大师。我们认为,不仅存在一个“媒介麦克卢汉”,如莱文森说的“数码麦克卢汉”,也有一个“美学麦克卢汉”。而且更重要的是,麦克卢汉媒介研究的方法论是美学研究,如他本人所坦承的,其媒介研究是“应用乔伊斯”。因而理解麦克卢汉,美学便是绝佳的入口。不过,编辑本论文的目的并非仅仅要恢复麦克卢汉媒介研究的真容,我们更属意在媒介研究中开辟出一种美学研究的路向,同时在美学研究中开辟出一条媒介研究的路向,让媒介研究和美学研究彼此学习、各有增益。论文集的作者均为麦克卢汉研究专家,包括多伦多大学麦克卢汉研究部主任杜南教授、博洛尼亚大学兰贝特教授等等。
上架时间:2017-09-01 00:00:0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美学麦克卢汉:媒介研究新维度论集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编后记
- 四、麦克卢汉的文化延伸
- 三、媒介生态学的延伸
- 二、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
- 一、麦克卢汉的美学延伸
- 延伸麦克卢汉
- 七、为传播学的均衡发展和本土化而努力
- 六、如何深化麦克卢汉研究
- 五、海外的纪念热潮
- 四、媒介环境学在中国
最新上架
- 会员
巴勒克拉夫全球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
本书首次系统地梳理了英国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在全球史领域的研究实践:探讨了什么是全球史;分析了巴勒克拉夫的全球史观的提出、全球史视野中的欧洲历史、对全球史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对全球史的宏观阐释框架;然后,在以欧盟为例考察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本质的现实基础上,在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出发研究全球史的理论基础上,总结了巴勒克拉夫作为20世纪中期西方全球史的首倡者对全球史发展的学术贡献及其历史局限。历史15.1万字 - 会员
20世纪中国历史学(修订版)
本书以史料派、史观派的分野作为内在线索,将百年中国史学分为1900-1929年、1929-1989年、1989-2000年三个时期,从“问题”出发,以“新史学”与“新汉学”的百年轮回为主线,主要立足于这一时段各派史家对史学内涵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理念、方法、门径上的分歧,进而就这种差异对史学建设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加以分析,勾勒出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基本轮廓。历史23.7万字 - 会员
当代中国近代史理论研究1949—2019(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丛书)
本书全面展现了当代中国在近代史理论领域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历程,主要论述了近代史理论范式的确立(涉及近代史理论的渊源、基础和方法等问题),介绍了1966—1976年间的近代史叙事及其理论状况,评述了新时期的近代史理论研究状况(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道路的反思与重建、中国近代史诸问题的理论再思考、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的讨论等内容)。历史31.3万字 - 会员
当代俄罗斯史学研究
该成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鉴定等级为“优秀”。作者以当代俄罗斯史学研究为选题,对苏联解体后近30年的史学演变与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研究,本身就具有创新性。作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指导研究实践,对当代俄罗斯错综复杂的社会转型背景下,历史科学出现的各种变化和进展作了全方位的深入考察,对于国内学界了解目前俄罗斯史学界发生的明显变化和重要进展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新评价,历史26.1万字 - 会员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探究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探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是孙祚民先生30余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研究的论文结集。全书共收入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的论文几十篇。孙祚民先生是中国农民战争史的专家,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也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从五十年代初始至其病故的三十多年里,他发表有关民族关系史方面的论文数十篇,涉及民族关系史问题的各个方面。本书就是其中部分论文的结集。历史18.3万字 - 会员
清代及民国初期呼和浩特房地产研究
本书论述了清代及民国初期呼和浩特房地产业诞生背景、产业类型、交易状况、税务矛盾、质量评估以及政府行政对房地产的干预等内容,探讨了呼和浩特房地产私有化过程中的诸多议题,对这一时期北方边疆城市移民社会的形成、宗教信仰在地方社会上的影响,以及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治张力都有细致的说明,资料翔实、观点凝练、逻辑清晰,弥补了呼和浩特房地产在清末民初这一历史阶段的研究空白。历史17.9万字 - 会员
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2020年第1辑/总第1辑)
《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是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历史研究杂志社编辑出版的集刊,主要刊发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等方面的优秀学术成果。本辑为创刊号,共收录7篇文章。历史27万字 - 会员
区域视角下的西北:地缘与空间中的农耕、游牧与绿洲
中国历史书写深受海洋史观影响,导致中国历史叙述“权重”发生偏移,以19世纪中叶以来通商开埠为基础的东西关系“冲击—回应”理论大行其道,直到拉铁摩尔中国“亚洲内陆边疆”研究恢复以南北关系为中心的“大陆史观”之后,“过渡地带”作为中国历史的中心才受到重视。本书以中国西北为例,以地缘与空间视角下的农耕、游牧与绿洲互动为切入点,在“长时段”的眼光下,“西北”不仅没有“停滞”,而且在“区域”空间尺度上发生了历史12.3万字 - 会员
修昔底德演说辞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演说辞在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撤战争史》(以下简称《伯史》)中约占1/4篇幅,是其作品的特色。将演说应用到历史作品的传统中,修昔底德的演说辞是十分突出的。这种极具特色的写作方式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和分歧。本书试图从修昔底德《伯史》中大量演说辞的视角出发,分析《伯史》中大量使用演说辞的原因,探寻演说辞的真实性,进而阐释修昔底德在《伯史》中大量运用演说辞的创作手法值得重视与借鉴。从而揭示演说辞所体现的那历史8.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