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电影艺术观念
更新时间:2019-12-25 17:36:14
最新章节: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电影艺术观念》是一部全面阐述世界电影艺术观念的著作,其显著特色在于将权威的电影学术理论与生动的电影艺术创作结合在一起,将清晰的电影历史脉络与鲜明的电影艺术家个性结合在一起,将独特的电影艺术表达与多元的国际社会文化及哲学美学背景结合在一起,打通学术性与实践性之间的壁垒,形成一种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写作风格,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之中汲取电影艺术素养。《电影艺术观念》是一部电影艺术理论著作(涉及好莱坞经典叙事体系、蒙太奇、长镜头、现代及后现代电影观念),又不乏对电影艺术家进行的创作个案研究(涉及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奥森·威尔斯、戈达尔、伯格曼和科波拉等电影艺术大师),它还可以被当作一本风格独特的世界电影史(涉及类型电影、先锋派、纪录电影、新现实主义、“新浪潮”、新好莱坞和独立电影等重要流派)。
品牌:北大出版社
上架时间:2009-07-01 00:00:0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北大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电影艺术观念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 附录一 电影艺术理论名作
- 三、后现代性
- 二、现代主义
- 一、经典传统
- 结论 从经典传统、现代主义到后现代性观念
- 第四节 《性、谎言和录像带》、《低俗小说》和《女巫布莱尔》
- 第三节 所谓“独立者”
- 第二节 聚散分合
- 第一节 “独立电影”的历史观念
最新上架
- 会员
格萨尔史诗从说唱到戏剧演变研究
书稿以田野调查的形式和民族志的阐释框架,观察藏族史诗演述类型及其文本形态呈现出的多样性,包括各大寺院与民间遗存的“格萨尔”说唱文本、说唱表演形式、乐舞、剧目、口传艺人与文化习俗及其艺术特色等历史变迁,从文化人类学视野将格萨尔藏戏演述与藏民族世代相传的史诗相对照,甚至与传统习俗相对照,阐释藏族格萨尔史诗与戏剧发生、功能、发展及其演述形态、叙事模式之间的文本转化,是口头传统与戏剧的互文与衍生,从而解释艺术22.3万字 - 会员
传承与新变:近代化进程中的北京戏剧市场研究(1912—1937)
民国以降,北京戏剧在城市近代化的激荡变革中承袭着传统并吸纳着新质,形成了初步发展的戏剧市场体系。本书试图通过对1912—1937年间戏剧市场的剖析,还原戏剧市场在行业结构、基本业态、运行机制、竞争态势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基本面貌,并在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双重视角下判定其发展阶段及其转型特征。北京戏剧市场的发展变迁,体现了近代化进程中城市戏剧发展的普遍性历史境遇和转型特点,也彰显出北京从帝都向地方性城市转艺术20.2万字 - 会员
中国民间小戏史论
本书梳理、研究中国民间戏曲的发展历史。本项研究原是院重大课题“中国民间文学史”项目中的民间戏曲史部分。在中国民间文学的话语体系里,民间戏曲通常被称为“小戏”。确实,中国古代民间戏曲作品,“小戏”、即短剧具有代表性,所以本书以民间小戏(短剧)为研究重心。全书从文学史上早期具有戏剧因素的文艺作品谈起,从先秦至宋代,主要研究具有戏剧因素、且与民间文艺相关的作品,梳理考察在中国戏曲形成的过程中,具有戏剧因艺术36.3万字 - 会员
新声代变:绍兴戏剧史
本书分生成编、沉潜编、风行编和转型编。绍兴戏剧生成编梳理的是绍兴远古的傩戏至隋唐歌舞、参军戏之间的演变过程;两宋至明隆庆年间,杂剧和南戏均呈如火如荼发展之势,绍兴戏剧似乎却在积蓄等待爆发之力,是为绍兴戏剧沉潜期;嘉靖年徐渭出,绍兴戏剧蔚然大观,“骚、雅沸腾”、又“风流掩映”,绍兴戏剧进入演绎的勃发期和丰收期;清乾隆朝,绍兴戏剧的发展悄然转型,传奇、杂剧创作和演出日趋式微,绍兴乱弹、调腔、京剧、摊簧艺术35.5万字 - 会员
导演思维下的舞台艺术与创新
本书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导演与舞台美术设计师在协同创作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沟通交流、如何规避创作偏差、如何应对突发状况,以及如何保持团队成员间良好关系的问题等。书中详细阐述了舞台艺术创作的范围及特点,创作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以及优化舞台艺术设计流程,尽可能完美呈现舞台效果。此外,本书还对未来晚会及舞台剧创作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包括跨界融合、技术创新和绿艺术8.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