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中国农民政治信任的来源:文化、制度与传播
更新时间:2019-08-06 16:43:46
最新章节:内容简介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以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3年在九个省市进行的农村调查数据为基础,系统运用了制度主义的理论、政治文化的理论与政治传播的理论阐释了我国农民政治信任的来源,认为中国农民对于自身与政府关系的理解是非常独特的,这就意味着我国的治理方式需要走出自己的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之路。
上架时间:2016-01-01 00:00:0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中国农民政治信任的来源:文化、制度与传播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中国现代化报告2021:交通现代化研究
本书聚焦交通现代化研究,主要包括四项内容。一是世界交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分析,从交通体系、交通服务、交通效率、交通治理四个方面分析其历史演进、现实水平和前景预测,构建了世界交通现代化记分牌。二是概述世界交通现代化的基本原理和国际经验。三是完成中国交通现代化的实证和前景分析,提出中国交通现代化路线图。四是完成世界现代化和中国地区现代化的定量评价,描绘2018年世界和中国现代化的定位图等,提出和构建了交政治0字 - 会员
超越转型:中国与中东欧的社会变迁
自2012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中东欧国家的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合作,举办了一系列关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比较的学术活动。本书汇集了来自中国、匈牙利、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国学者的文章,内容既涉及宏观的社会结构变迁,又涉及健康、教育、农村等领域,还包括最新的网络研究方法。本书为我们从比较视野全面理解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社会变迁提供了难得的学习和参考资料。政治29万字 - 会员
中国社会转型与职业分层
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在社会差别方面出现了很多明显变化,城乡差别、行业差别、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差别等依然存在,并出现了新的情况。研究职业差别、职业分层是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的重要途径。本书试图通过对职业社会地位的测量,总结中国当前职业分层的特点,进而推断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特征。本书既着眼理论脉络的梳理,又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制度因素,力图为中国社会管理提供政策参考。政治25.8万字 - 会员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是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系统地剖析传统官僚政治的经典著作。作者对中国官僚社会本质的分析,紧紧扣住在了土地所有制,亦即土地的经营形态,或者说是统治者对土地的全面控制上。结合秦汉至中华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找出官僚政治的产生、形态和特征,及其与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关联,并从与西方官僚制度的对比中,揭示出官僚政治发展和转化的一般规律,颇多卓越创见,至今仍具现实意义。作者以一种深邃的眼光审政治13.3万字 - 会员
中国改革开放的上海实践(1978~2018)
从1978年至201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走过了整整40个年头。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本书以上海为研究个案,但不是“就上海谈上海”,而是借此丰富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解。本书以“迈向高质量发展”和“迈向高品质生活”为主线,着重考察了上海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浦东开发开放、扩大对外开放、城乡融合发展、社会民生、社会治理、国际文化政治20.6万字 - 会员
覃于风教:唐王朝的政治秩序
本书分析了唐与四夷关系类型,因四夷政治归属不同,关系的基本性质不同,进入以唐王朝为中心的天下秩序的四夷分属性质不同的政治圈层,唐与四夷政治秩序的结构是性质不同的层级结构;唐王朝的国家体制与对外关系体制,或与外部世界,在法律制度上有着明确的界定;唐王朝国家体制内四夷是唐王朝推及政令、法令的对象;册封与授受官爵是唐王朝与四夷建立政治秩序的基本途径。政治22.2万字 - 会员
改革开放与中国民生发展(1978~2018)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40年,也是民生极大改善的40年,民生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得到了民众的认可。本书系统整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民生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运用统计数字说话,展示了我们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社会建设实践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政治5.3万字 - 会员
大国形象论纲:近代以来大国的存在方式、核心变量及其形象问题研究
本书以“大国”和“大国形象”为主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历史方位,围绕“什么是大国和大国形象”“构建什么样的大国形象”“怎样构建大国形象”展开分析研究。本书综合运用理论界重要研究思路方法,分析“大国”的存在方式、核心变量等要素,形成对“大国”内涵的基本定义;并结合近代以来中国构建大国形象的历史进程和探索经验,提出在新时代政治18.6万字 - 会员
思变与应变:甲午战后清政府的实政改革(1895~1899)
本书着重考察的是,受甲午战败的强烈刺激,1895~1899年清朝统治阶层也开展了如何自救的热烈讨论,并在编练新军、修筑铁路、开掘矿藏、创办银行、推广邮政、改革教育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实质行动,即所谓“实政改革”。实政改革上承洋务运动“富国强兵”的内核,但在改革的规格、层次和深度、广度上有显著提升;其间发生的“百日维新”,是胶州湾事件后民族危机加深所引发的一次激进改革,出现了突破制度层的内在需求;同时政治37.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