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会员
夷汉歌咏:汉代西南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秦汉时期,“巴蜀以西以南”的广袤地域,以及生活在此区域内的众多族群被称为“西南夷”。两汉对西南夷的开拓与治理,奠定了此后二千余年中国西南边疆政治稳固、多民族交错杂居、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西南夷故地保留了大量汉代物质文化遗物、遗迹与遗址。透过物质文化遗存,回顾其社会文化意义,可见汉代设治、交通、移民、汉文化、内地礼俗对西南夷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本书旨在通过考古发现、文献记载与民族志材料,多维度呈现汉史学理论25.8万字3.6万人气 - 会员
战争的底层逻辑:战略大师李德·哈特的历史哲学
与史学大师李德·哈特的晚年集大成之作,高度总结了作者对战争史和战略论的研究成果,以毕生精血淬炼出自己的历史哲学。作者以战略家的宏观视角,从历史透过现在而进入未来,探讨了人类在战争、政治以及社会领域为何会一再犯下相同的错误,为人类敲响了警钟。作者以史学家的严谨和客观,结合第一手调查资料,从政治制度、社会环境、公共舆论、决策过程等多个方面,详细而透彻地解析了人类何以反复陷入战争泥潭的底层逻辑问题。本书史学理论5.6万字3.6万人气 - 会员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这是一部关于中古中国社会变迁的经典之作,它凭借海量的墓志数据的统计和研究,重新勾画出大唐帝国覆灭的另一种面貌。它揭示了在七至八世纪的社会、经济和制度变迁下,唐代门阀大族比我们之前所认为的更加成功。只有在880年黄巢占领长安后伴随而来的三十年大动乱时期,他们的政治影响力才因大范围的肉体消灭而崩溃。史学理论16.8万字3.6万人气 - 会员
当代俄罗斯史学研究
该成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鉴定等级为“优秀”。作者以当代俄罗斯史学研究为选题,对苏联解体后近30年的史学演变与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研究,本身就具有创新性。作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指导研究实践,对当代俄罗斯错综复杂的社会转型背景下,历史科学出现的各种变化和进展作了全方位的深入考察,对于国内学界了解目前俄罗斯史学界发生的明显变化和重要进展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新评价,史学理论26.1万字3.6万人气 - 会员
历史的另一半:嗜血的凤冠
本书是李怀安写的通俗历史读物。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实际上是男人的历史,更准确地说是男人创造和主宰的历史。女人只是扮演着“打酱油”的角色,成了历史进程中毫不相干的旁观者及匆匆的过客。用这样的偏见来撰写中国史,实际上只写了历史的一半。本书换个视角,让女人成为历史的主角,使读者认识到女人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男人也无法替代的重要角色,恢复女人在我国五千年历史中应有的地位。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对于女史学理论20.5万字3.6万人气 - 会员
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
本书对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江南地区,即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五府的四十多个典型市镇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讨,勾勒出其逐渐城市化的演变轨迹,不仅系统展现了江南市镇的分布格局、经济结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尚,而且对这些市镇曾经引领时代潮流、带动传统社会变革及至城市化的原因作了深入解析。史学理论29.8万字3.6万人气 - 会员
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修订版)
本书是克罗齐历史学理论的代表作,根据2007年克罗齐著作国家版修订(或译出)。上编探讨历史学的理论,首先严格区分历史和编年史,进而划清真历史和形形色色伪历史(语文性历史、诗性历史、演说性历史、实用性历史、倾向性历史)的界限,并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著名论断。下编回顾历史学的历史,从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浪漫主义、实证主义史学,直至19世纪“新史学”。此外,还收录涉及书中理论要史学理论18.8万字3.6万人气 - 会员
当代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1949—2019(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丛书)
新中国世界史研究已走过七十年历程,从学科建设、体系创立到教学科研、人才培育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书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指导,将七十年来我国的世界史研究分成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作了精要概括。综述每个阶段涉及的领域、重点和问题,对比国内前辈及国外学术研究进展,指出各阶段世界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差距,探究其主客观原因,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然后史学理论50.9万字3.6万人气 - 会员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
社会理论对历史学家来说有什么用?历史学对社会理论家又有什么用?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化史学家,伯克在此书中对这两个乍看简单的问题作了清晰有力、影响深远的回答。这个经典文本的第2版作了修改和更新,伯克重新检讨了历史和社会科学这两个领域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最近几十年间的初步交汇。《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的第2版将会通过挑战对历史学和社会科学之角色的当下定位,继续激励学生和学者跨越学科边界。史学理论17万字3.6万人气 - 会员
商周兵制考论
本书对商周时期的军事制度进行了系统考察。商代以考古学上的殷墟时期为中心,主要讨论了商王朝的基本武装力量、方国军队、作战兵种、武器装备、王朝军事力量的领导体制以及军事训练和赏罚等内容。西周主要围绕国野分制下的兵役制度、由“师”到“军”的军队编制变革、中央对地方军事力量的控制等问题展开。春秋时期主要讨论了战争观念的转变与诸侯军力坐大、从车战盛行到步兵崛起、军赋制度变革等问题。战国时期主要针对各国兵力的史学理论20.8万字3.6万人气 - 会员
1945-1947年中国善后救济事业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等国共同出资三十多亿美元,购买了一批物资,帮助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来救济灾民、恢复生产。中国也是受援国之一。国民政府为此成立了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简称行总),提出了“寓救济于善后之中”的理念。1945-1947年,在行总领导下,中国先后开展了急赈、特赈、工赈、遣送难民等救济活动及在农业、工业、交通、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善后事业。善后救济事业的开展,赈济了成千上万的中国灾民,也史学理论43万字3.6万人气 - 会员
明清易代史独见(增订本)
本书是“有学”系列之一,是陈生玺教授《明清易代史独见》一书的修订再版,全书为数篇有关明清易代之际的相关论文结集而成,主要讨论了明末对后金战争、清兵入关、吴三桂投降、陈圆圆史实、毛文龙被杀以及清初剃发令等历史专题,驳斥了一些流传至今的史实错误,为明末清初历史研究专题典范之作。史学理论29.1万字3.5万人气 - 会员
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
本书是研究梁启超的一部思想史著作。氏著专门探讨了梁启超启蒙思想与明治日本之间的关系。该书史料翔实且丰富,尤其是引用大量原文资料,使得本书的论述基础坚实有力,并且具有以往国内这方面研究所没有的一些新的特点,有相当深度。作为国内第一部专门探讨梁启超与明治日本思想界关系的著作,该书首先对戊戌时期梁启超的日本观和他流亡日本初期的处境做了扼要的考察,随后分别探讨了日本明治思想家福泽谕吉、中村正直的思想对梁启史学理论24.2万字3.5万人气 - 会员
互动与交流:希腊化世界与丝绸之路关系研究
“希腊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二世在位时组织编译的希腊语《圣经》中,指非希腊人说希腊语,过希腊人的生活。希腊化世界是指在亚历山大帝国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政治上以希腊—马其顿人为主导、文化上以希腊文化为主体、同时容纳东方当地文化因素的新世界。其范围东起地中海,西到中亚、印度河,北至北方草原,南至印度洋。存续时间,大致开始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征,结束于公元前后。希腊化世界是亚历山大东征史学理论31.3万字3.5万人气 - 会员
当代中国近代史理论研究1949—2019(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丛书)
本书全面展现了当代中国在近代史理论领域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历程,主要论述了近代史理论范式的确立(涉及近代史理论的渊源、基础和方法等问题),介绍了1966—1976年间的近代史叙事及其理论状况,评述了新时期的近代史理论研究状况(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道路的反思与重建、中国近代史诸问题的理论再思考、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的讨论等内容)。史学理论31.3万字3.5万人气 - 会员
企业、外交与近代化:近代中国的准条约
近代中国的准条约是洋务运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最初以电信、铁路、开矿等近代工业为内容,与近代化议题密切相关。由于准条约涉及对外经济事务,在外交职责划分并不清晰的晚清时期,企业在很多时候承担起对外交涉的职能,并由此演化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政府责任或国家责任。甲午战争以后,尤其是义和团运动后,准条约与近代化密切相关的主题出现了变动,虽然电信、路、矿等准条约依然存在,但政治贷款开始出现。史学理论26.6万字3.5万人气 - 会员
金代封爵制度研究
金朝封爵制度既有对唐宋制度的继承,也有对辽朝爵制的部分因袭,同时有所发展和创新。书稿详细梳理金代封爵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的过程,厘清制度的源流及演变,细致考察了金代汉制封爵的等级,准确划分国号王爵类型,深入考察国号王爵和郡王封爵演变的过程,对金代五等爵的爵称爵序与封号作了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挖掘剖析封爵制度操作的具体环节与运行过程,分析其运行模式及相关管理措施,阐明封爵制度与其他政治制度的关系,解读史学理论21.9万字3.5万人气 - 会员
闯关东历史与文化研究
本书主要利用档案和满铁资料,从历史学、人口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角度对闯关东历史与文化现象展开系统研究,在理清闯关东历史进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闯关东在文化上的影响,特别是对闯关东精神进行深入挖掘,以实现地域文化的重新塑造,完成地域文化的转型,为东北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史学理论12.9万字3.5万人气 - 会员
汪伪统治区奴化教育研究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侵占地区实施奴化教育,作为其侵略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一种手段。本书运用大量档案资料,从初、中、高等教育,社会教育及留日教育等几个方面分别论述了汪伪统治区奴化教育的方针政策及其具体实施情况,对汪伪统治区奴化教育系统做出了全面阐释,对这一地区抗战爆发前和抗战结束后教育的发展情况也进行了概述。史学理论33.7万字3.5万人气 - 会员
宋代科举制度与文学演变
自隋唐科举制度诞生以来,就从多方面影响着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生活,尤其对读书人的影响更为巨大,因而也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制约。科举制度在宋代得到极大完善,不仅大幅度增加了取士人数,还改善了科举制度的选拨体系和管理体系。长期以来,学界历来把研究重心放在科举制度及其社会意义等方面,着重史学的阐述,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科举制度对当代文人作品文本的影响。科举制度作为对宋代文人影响最大的仕途晋升之路,其指向性最史学理论31.1万字3.4万人气